在我的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孩子收到了一份礼物,故事机。这个玩具很好,可以放故事,听歌曲,还有学英语,方便实用,不错。再后来,我看到一些故事机之类玩具的介绍,说是“哄睡神器”。
“神器”,大抵是很好用的意思。很多家长在哄孩子睡觉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还在兴奋地玩,家长先睡着了,好辛苦啊!于是,各种“哄睡神器”登场,故事机应该是排在首位的,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
那孩子为什么不早睡呢?原因很多,宝贝还小,作息不规律,白天睡多了,玩得太兴奋,吃得多了等等。可换个角度看看,孩子不睡,是否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想和爸爸妈妈多呆会儿”?孩子喜欢听故事,那他期望的是谁来讲故事?答案应该是父母。
我曾经读过一本育儿书,里面提到就寝前的争斗。就寝前孩子为什么和家长闹?孩子期待的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睡觉前折腾父母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能感觉到父母这时总是在想摆脱他们”。如果这时父母能静下心来陪陪孩子,和孩子聊聊这一天(大人的经历,孩子的经历),再讲点睡前故事,会怎样呢?一个朋友给我发微信,说很庆幸看到了我聊就寝前争斗的那段文字,她明白晚上怎么避免争斗了。
其实现在的“哄睡神器”不止故事机一种,还有故事电台,故事盒子,安抚玩偶等等。那为什么在电子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孩子们还是难以入睡,出门害羞,和小朋友成人不会相处呢?
给孩子讲故事是个挺简单的事儿,同时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因为孩子在父母的臂弯里或是身边,可以闻到父母的气息,听到父母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爱抚,还有父母读故事时的神情,语气等等。这些构成了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很舒服,他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着父母的关爱。在孩子的幼年,安全感极其重要,它是孩子未来人生路的基础。亲子共读所给予孩子的感受,会帮助安全感的建立。而故事机等电子产品,除了陌生的声音,其他的元素无法传递。
此外,亲子共读可以互动,看到好玩的情节一起笑,有趣的地方一起探索,有时一问一答,有时一起静赏,这叫做亲子互动。互动,是所有电子产品的短板,即使是所谓的智能产品,也只能是按设定程序回应某些语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IPad等等玩得特别好,却并没有如家长们所期望的那样IQ,EQ双高,甚至有的还因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产生了各种问题。
阅读圈里有句话说“合上一本书的时候,既是阅读的开始”。合上和孩子一起读完的那本书,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唱跳,做手工,画画,甚至是把里面的情节演出来,把故事编下去。而故事机,故事讲完的那一刻,可以关机了,它依然是那个冰冷的机器。
阅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是语言能力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孩子日后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亲子共读,是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的良好方式。而故事机,只是当稍听了点信息,不能算是阅读。
说了这么多,故事机貌似一无是处,不能用了啊!答案不尽然。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 “安全型依恋”,还有个东西叫“分离焦虑”。妈妈不在身边时,孩子能知道妈妈会回来,能坚信妈妈的爱不会因为妈妈不在身边而消失,进而能适应环境,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OK。
故事机大多有录音功能,妈妈把自己读的或是亲子共读的故事录下来,再加上“宝贝,妈妈爱你!无论在哪,妈妈的爱都陪着你”之类的话语,孩子是不是会减少“分离焦虑”?
再者,现在全职妈妈或隔代养育很多。妈妈们和祖辈们常常头疼,又要做饭和做家务,又要应付时不时过来捣乱的熊孩子,很是忙乱。这个时候,借助故事机一下无可厚非。只是要注意,一是故事机的内容选择要慎重,不要良莠不齐什么都放给孩子听;二是它只是一个手段,如果孩子非得故事机陪着才能入睡或是安静,那么养育者该反思自己的作用了。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听到了一对母子的对话,孩子从书架上拿来一本又一本书,重复的都是一句话“妈妈,这本书老师讲过!”妈妈则是回应着“是吗?真好!”我想起了儿子在另一个图书馆拿书时的情景“妈妈这本书咱家有!妈妈,这本书你给我讲讲!”。。。现在的图书馆资源丰富,活动多彩,绝对是阅读活动的好地方。但那绝不是代替父母看孩子或是代替亲子阅读的机构。在图书馆借书,参加故事会等阅读拓展活动都是好事,在参与的过程中还能锻炼社交能力,规矩意识,合作能力等等。但把讲故事,陪伴孩子的事通通交给了图书馆,阅读就失去了它在孩子早年成长中最重要的功效“感受快乐,使人幸福”。
唠叨了半天,炮轰故事机了。绝无此意!
故事机也罢,故事电台或盒子也罢,只是工具。工具的利弊,取决于用的人。亲子阅读,传递的东西远远超过故事本身。所以,好好利用是王道!当家长能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时,快乐的人肯定不止孩子一个。一起幸福,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