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如何管理孩子的心理健康呢?家长有那些责任与义务呢?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站。儿童的健康心理发展、个性及行为的建立与形成以及智慧的开发都将在这两个环境基础上进行,二者缺一不可。及时提醒家长,怎样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如何按照儿童心理发育规律去塑造儿童心理品质,这将是父母家长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
1.要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婴儿,这属于优生优育的内容
包括择偶时就要从优生考虑,排除遗传等不良因素。如何选择受孕时间、如何做好孕期保健、如何胎教等等。经过大量的计划生育宣传,目前的育龄父母都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
2.婴幼儿期“根的教育”
婴儿从出生后0岁至2周末,要尽力为儿童提供较多的感知外界的机会和条件,如:随着月份的增长鼓励他们爬行、独站、直立行走,双手抓握物体,带他们看色彩鲜艳的玩具、丰富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最多的母爱,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和谐气氛,让孩子们感受到在他周围有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婴幼儿期所感知到的大量刺激能在婴幼儿迅速发展的大脑中留下许多表象(印象的意思),这是良好心理品质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也极为重要。相反,如果儿童处在一个家长冷酷无情的环境里,从不与外界接触,这会使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与形成、智力开发以及健康的心理发展受到限制。正如狼孩、猪孩心理发育低下,正是由于出生后缺乏感知外界事物与接受外界刺激的条件,从而使脑发育、心理发展以及智力开发都受到限制的缘故。因此,人们将儿童从出生0岁开始的婴儿期心理培养与教育称为“根的教育”。
3.学龄前期“做人”的培养教育
3周岁的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心理有了很大发展,这是要通过游戏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父母的榜样作用以及环境中的人和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儿童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让他们积极主动参加游戏并掌握游戏技巧和要求;让他们学会怎样细心、用脑、观察、想象;锻炼他们怎样经受挫折,走出困难;引导他们与同龄小朋友友好相处,共同工作以及他们怎样求得别人的帮助等等。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还要对他们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脑力开发。启发他们对生活游戏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为进入小学开始正规学习生活做好一切心理准备。
4.学龄初期儿童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当儿童进入小学,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时,儿童的学习具有了社会性。学习不再是可学可不学,而是必须要学的社会责任。家长要帮助儿童树立对学习的责任感,使儿童把学习做自己的中心任务,培养儿童的自觉性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让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奠定良好的学习品质。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儿童学习主动、积极、自觉,具有进取心,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的发音与心理的发展互相促进,因此,家长要配合学校老师,对儿童提出要求,如要求儿童必须独立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听讲,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等。学龄初期(小学时期)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如何,将决定着儿童整个小学,甚至以后的中学、大学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
5.儿童有心理问题怎么办?
在儿童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介于正常儿童与心理障碍儿童之间的不太严重心理或行为问题:如胆小、恐惧、孤独不合群、语言发育迟缓、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说谎、口吃、遗尿、挤眉弄眼、异食癖、咬指甲、动作笨拙等。儿童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矫治,会引起儿童生长发育偏离,如智力低下,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这将会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成绩、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儿童0~6岁是生理语言认知和情感潜能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刻儿童可塑性大,代偿性高,恢复能力强。家长要学习和掌握一般的心理卫生知识,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及时识别、发现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发现儿童存在心理卫生问题时,家长要冷静对待,不要过分紧张,及时带儿童到心理卫生机构去向心理医生咨询检查确诊,并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治疗方案,寻找并取出儿童心理发展的不良因素,改善儿童生活环境,及时矫治心理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正常发育,健康成长!